在四川省语言学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研讨召开之际,为深入探讨语言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及学科发展相关议题,11月1日下午,文学与传播学院于艺术传媒大楼1007会议室成功举办“语言学的AI赋能与学科未来:理论前瞻与建设路径”学术沙龙活动。

本次沙龙特邀四川大学雷汉卿教授、西南大学孟蓬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李国英教授与周晓文教授、重庆大学蒋宗福教授联袂担任主讲人,学院长曾宪文教授主持沙龙,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程碧英教授,学院成立副院长、周丽副院长出席,文传学院博士、骨干教师以及2024级“卓培班”学员代表参会。





沙龙伊始,曾宪文院长致欢迎辞,介绍参会专家基本情况与学术成就,对各位专家的莅临指导表达衷心感谢。随后,五位专家学者先后作主题分享:雷汉卿教授结合四川大学语言学学科发展历程与建设规划,为我校语言学学科未来发展提出宝贵建议;李国英教授以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学科建设为范例,强调学科发展需立足自身特色,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的差异化优势,同时持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周晓文教授发挥古汉语与计算机编码交叉研究的专业优势,分享其紧跟时代潮流、深耕一手资料、建立独特数据属性库的实践经验,提出“人文是根基,AI的尽头是人文”的深刻观点,警示学科建设需保持前瞻性,杜绝盲目跟风;孟蓬生教授指出学术期刊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强调要扎实积累数据为AI赋能,同时需兼具开阔眼界与思想境界,提升学术高度与深度;蒋宗福教授则以个人学术成长视角鼓励在场师生,既要树立明确目标、做好长远规划,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也要重视基础积累,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实现自我提升,在目标引领中拓展思维广度。
程碧英副校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方向与平台,强调语言学的AI赋能既要体现技术创新,更应坚守人文底色,警惕技术理性对语言文化多样性的潜在影响。她寄语师生,在AI带来的时代机遇面前,要心怀热忱、提升格局、深化思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同探索学科发展的新可能。
本次学术沙龙是我院贯彻落实四川省语言学会年会精神、搭建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的重要举措。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界思想的深度碰撞,也为我院语言学及相关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清晰指引。学院将继续围绕学科前沿,组织系列学术活动,持续推进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为我院学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摄影:唐嘉悦 二审:成立、周丽 终审:曾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