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的精神,全面提升文学与传播学院学院办学层次和水平,实现学校“三步走”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建设在我院各项事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进一步提升我院的综合实力,按照“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契机,多学科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学科专业发展格局”的总体思路,遵循“增强优势、突出特色、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建设原则,根据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的总目标,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文学与传播学院“十四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新文科建设的总体要求,落实学校“四圆同心”办学思路和“三心四能五复合”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总目标,在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按照学校“三步走”发展战略和“1234”总体部署,以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学科专业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一流专业、应用示范专业建设、一流课程建设和实验示范中心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促进学院学科专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提供支撑。
二、发展目标
根据建设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目标要求,推进学科专业内涵建设,突出重点,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与应用型高校相适应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突出重点专业建设力度,力争在一流专业建设、硕士点申报基本条件建设、应用示范性专业建设上有新的突破;立足“四圆同心”办学思路,构建合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研究平台建设;强化实验中心建设,提升实验室建设力度和研究水平;深化改革,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内培、外引3-4名学科带头人,培育5-6名校级学术骨干,建设2-3个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教学团队,使学院重点学科领域建设各项指标达到硕士授予权申报的基本要求。
三、重点任务
“十四五”期间我院学科专业的发展任务是:凝练特色,形成学科专业在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亮点;立足新文科建设和学科专业群建设,建设较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适当增加师资队伍规模;进一步优化制度,促进青年老师成长,持续完善教师职称与学历结构;稳定推进各类省校级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应用示范专业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注重多学科协调发展、内涵发展,实现科研、教学、应用实践三翼齐飞。重点任务如下:
(一)以硕士点建设为契机,加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着力打造学科教育(语文)方向的师队伍、科研团队,优化专业结构,打造优势学科,力争汉语言文学专业申报成为国家一流专业。
(二)加强广播电视编导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内涵建设,加强广播电视学、汉语国际教育、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建设,力争在省级一流专业、应用示范专业建设上有新的突破。进一步凝炼影视戏剧学、新闻传播类等学科专业特色,在科学研究、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形成区域学科品牌。
(三)依托省级文化与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融合资源,加强实践教学软硬件建设,探寻合作办学和产教融合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校企合作的研究平台,积极与行业进行合作,引入传媒企业入驻学院,与行业机构建设新型人才培养、培训机制,促成科学研究和产教融合较快发展。
(四)立足新文科建设理念,探寻专业集群建设新模式。促进文学、艺术专业多学科融合、协调发展,相互支撑。
(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金课、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四、主要措施
(一)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实现专业建设新突破。
学院加强统筹谋划,各专业教研室明确目标和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加强专业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省级一流专业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国家级一流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的基础上加强内涵建设;广播电视学、汉语国际教育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积极建设省级应用示范专业或一流专业。
(二)推动合作交流,加强教研室建设
教研室在学科专业建设中起着基础的作用,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层单位,教研室主任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学科建设的进度。为此,要建立和兄弟院校、名校的教研室的交流平台,定期举行研讨会;请校内外专家来校指导教研室工作;加强教研室之间的合作交流。加强对教研室主任的培养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学科专业建设。
(三) 加强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学科专业建设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一是要完善学科专业负责人制度,通过学科专业负责人带好教研团队,积极加强科学研究、课程和教材建设、对外交流与合作;二是加强人才内部培养,组织各教研室围绕重点任务,作好培训计划,搞好校本培训。学院要充分调动教研室主任能动性,邀请本学科内的专家、学者进行校园,针对各学科的特点进行系列教研、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团队科研水平;三是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加大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力度,积极引进高水平博士充实学科专业队伍,完善队伍结构;四是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支持鼓励青年教师发展,通过合作研究、高校进修、参加学术会议等途径,拓宽视野,丰富经历,鼓励青年教师到中小学、传媒行业单位参与实践,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支持中青年教师积极攻读学位,评聘高级职称,提升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五是营造浓厚的学科专业团队学术氛围。学科专业团队要积极围绕学科专业建设召开教研会议,充分调动教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四)强化内涵建设,实施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程
根据专业建设需要,以“卓越语文教师培养项目”和“卓越新闻人才培育计划”为依托,重点培育一支年龄、职称和学历层次合理的专任教师队伍。加强一流师资队伍和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的培养。
围绕“卓越语文教师培养项目”培育一批省级以上教改课题、教学成果和2-3本专著;整合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师资,围绕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应用示范性专业,申报一批省级一流课程;出版2-3部教材。
(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狠抓教学质量
保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健全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条例,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管理办法,提高管理水平,保障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讲督导检查、学生评教、教师互评制度纳入常规管理制度中,教学活动全过程置于规范管理中。严格课程考核,保证考试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教学质量。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增强教学效果。注重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
(六)加强硕士学位申报基础条件建设。
紧紧围绕学校申硕的中心工作,加强教学、科研建设。使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领域达到硕士学位申报基本条件。
(七)创新协同育人模式,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努力打造示范性实践教育基地,加强基地内涵建设,加强高校与基地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把高校的教学环境与行业的实践环境相结合,使校内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担任学生的实践导师团队。把高校师生的研究(创作)课题与行业生产(创作)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根据“素质为本、技能为用、协同创新、实践育人、特色发展”的专业建设理念,结合专业建设国家标准,建立健全实践育人模式,形成产学研用合作机制。
(八)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
持续推进文化与传播实验教学示范性中心建设,建设播音基础实训室、融媒体中心等新建实验室,不从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建设“专业+认证”教学平台,形成区域专业技能培训与认证基地。同时,加强学科专业竞赛的组织指导,完善专业竞赛激励方案,力争出一批高级别竞赛成果。
(九)加强成果转化,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立足长远,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充分调动、整合校内外资源,共同建立较为完备的软硬件环境和条件,落实工作室制度,加强横向项目立项建设,为地方广电系统、影视传媒行业和文化事业机构提供培训、信息咨询和产品生产服务,提升学科专业在区域内的影响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建引领,增强教师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离不开党建引领。学科专业建设要立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加强党建引领。党支部和全体党员应承担起学科专业建设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为一流学科专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战斗力和执行力。
(二)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组织领导
学院党政领导班子齐抓共管,各部门通力协作,为学科专业建设出谋划策,贡献力量。组建学科专业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以学院党政党班子为基础,教研室主任全员参与的建设领导小组。学院领导每人联系一个教研室,深入一线给予指导和服务。
(三)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经费保障和激励、检查监督机制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经费保障,合理规划、使用建设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对学科专业建设成效的考核和监督,定期检查学科专业建设落实情况,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